白酒文化 > 正文

​以茶代酒的历史故事 古代以茶代酒的真实历史事件

作者:baijiuVIP 发布时间:2022-05-28 09:53:00

以茶代酒是一个成语,也是一种做法。喝酒是庆祝常用的方式,如果遇到不能喝酒的情况下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以茶代酒”。那么,关于以茶代酒的历史故事是怎么样的呢?
 
酒桌文化在中国就是喝得越多越尽兴,最好一桌人都大醉而归。喝不了酒又不破坏酒桌上的氛围最好的做法就是以茶代酒。而“以茶代酒”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在《三国志》记载里的典故是,吴国君主孙皓“密赐茶荼以代酒”。历史事件是孙皓以酒误国,留下了一个”以茶代酒”的典故。
 
以茶代酒的历史故事来源于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传位于子孙亮,后宫廷政变,孙亮之兄孙休上台。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做接班人,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两位“顾命大臣”嫌孙休儿子太小,改立23岁的“长君”孙皓为帝。
 
刚开始,孙皓抚恤人民、开仓赈贫,但是后来变得专横残暴、终日沉浸于酒色从而民心丧尽。孙皓非常喜欢喝酒,经常摆酒设宴,要群臣作陪,并且他的酒宴规矩就是每人以7升为限,不管会不会喝,能不能喝,7升酒必须见底。
 
在这些臣子里面,有个人叫韦曜,酒量只有二升,因为韦曜原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故孙皓对韦曜格外照顾,看到他喝不了了就就悄悄换上茶,让他“以茶代酒”,不至于因喝不下酒难堪。
 
从这个故事的起源我们知道,,在当时,由于韦曜并不能喝酒,但又必须履行端杯的形式采取了这种折中的办法,这也是国人的灵活性和变通性的生动例子。但是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过度饮酒都容易导致酒后误事。
 
所以,韦曜对于孙皓竟把宴会演变成了“过家家”,“皓每于会,因酒酣,辄令侍臣嘲虐公卿,以为笑乐。”韦曜认为这样下去,“外相毁伤,内长尤恨”,彻底堕落的孙皓不听韦曜的劝阻,最终,引起孙皓对他的厌恶把他打入天牢,不久被处死。
 
如果人们的交往通过“酒”作为载体和实现方式,则多了几分豪爽和义气,而如果以“茶”来作为载体,则更多意味着“君子之交淡如水”。茶能够静心,看到这里,你知道以茶代酒的历史故事的由来了吗?

更多茅台镇酱香酒资讯欢迎添加bj900826交流,免费学习白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