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哪些饮酒习俗?
在我国古代,酒被视为神圣的物质, 在我国古老的历史长河中,酒文化一直伴随着人们的成长而发展。从夏朝到秦汉,历代文人骚客借酒抒发着自己的情感,也赋予了中国独特的美德和色彩。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酒神杜康。杜康是中华民族的酿酒始祖之一,被尊崇为造福人类的“天人合一”的创始人和楷模。“杜康造酒”这一传说源自曹操、刘备的《短歌行》以及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故事;而在宋朝,由于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酒肆林立”,酒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饮品了,更成为了一种身份象征与地位的代表物,并成为礼仪文化的一部分。
除了这些之外,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我国古代有哪些饮酒习俗?
首先,关于敬酒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代。相传夏禹时期,有一个叫少昊的人发明了酒器,这个人的名声就如同现在的枸酱一样。后来他发现了这种陶制容器中的水质非常纯净,能够将粮食中的糖分转化成乙醇。因此他认为这便是最早的酿酒工具。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因为中原地区的农业日益发达,所以当时就有专门用来盛放谷子和米面的蒸馏器具存在。经过不断地改良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酒礼制度。此外,对于祭祀活动更是有着特殊意义,例如向先人致以感恩之意,以此表达对天地鬼神的一种尊重和感谢。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等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仪式之一。据史料记载:早在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青铜爵里,已有大量的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字组成的大型献礼器。这些小部分文物都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
其次,在中国古代,喝酒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尚书·说命下》,中写道:“凡作羹盎,尔惟曲蘖”。由此可知,在酒席上,往往要依次给客人倒茶送菜或者斟满一杯。这样的行为不仅体现出主人家的待客热情好客,同时也彰显出了中国人对宾主之间的诚挚情谊。此外,还蕴含了一些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句子,例如“劝君今夜须沉醉”“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等等,充分证明了我国古代人在饮酒时所表现出来的豁达、开朗心态。同时,饮酒本身就是一项社交艺术。无论是宴请亲朋好友还是独自一人,饮酒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
中国饮酒传统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品种繁多。从酿造工艺到口味风格,再到饮用方式等等,都有独特的风味和特点。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蒸馏技术的国家之一,拥有悠久的酒文化历史。《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就有关于“西域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故事,可见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了酿制白酒的探索和尝试。
自夏以后,《周礼·天官·食货志》载:“酒,天之美禄也。”古人认为,“物无美恶,过则为灾”。所以,饮酒适度,才能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到了商代,由于生产力水平提高和农业的发展,我国出现了以种植、畜牧业为主的大户人家——孔子;汉朝后又出现专门管理农田而专营粮食生产的王莽等名贵姓氏的企业,这些企业不仅提高了产量,还使百姓可以自由购买原料,节省粮食。同时,这种技术也使得酿出的酒具有了特殊的风味:醇厚香浓、回味无穷。
唐宋时期是中国饮酒文化的鼎盛时期。“文君当垆”,李清照与杜甫并称为“三绝”,其中《水浒传》中的好客典雅让人印象深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醉里挑灯看剑”......无数脍炙人口的诗句都展现出了中国人对待朋友、友谊的热忱以及喝下这杯的美妙佳酿时的那种情愫。
到了现代,我们所熟知的白兰地酒,通常被用于庆祝节日、亲朋好友聚会或祭祀仪式上使用。白兰地的酿造过程中,需要经过两次以上的发酵,而且必须要进行多次蒸馏取酒,这样才能够得到最精华、最为纯粹的原汁原味。另外,白酒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香型分开售卖,如酱香型(茅台)、清香型(汾酒)和兼香型(五粮液)。此外,还有凤香型、特香型、芝麻香型、豉香型、老白干香型、馥郁香型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传统技艺得以传承下来。比如,一些传统的手工酿造方法被保留至今:将糯米磨碎浸泡于水中数日后加入酵母搅拌均匀,然后装入瓷坛内密封存放至少3年以上,使其自然成熟,最后过滤即可食用或药用。有些甚至还会添加少量植物色素来增添颜色、增加芳香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