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告诉您我国各地区的丧葬酒礼习俗
从远古以来,酒便是祭祀丧葬时的必备用品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酒类生产国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创造了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而丧葬礼仪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我国各地区的丧葬酒礼习俗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先秦时,祭祀用酒有“屠苏酒”、“椒柏酒”等。据《史记》记载:“建元六年(前135年),汉武帝刘彻令唐蒙出使南越,献枸酱以御宾客。”宋人陆游亦说,“闻官军至此,大破匈奴......曰:‘后妃子不许饮酒’”。清代文豪苏轼曾写诗赞美过“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这说明我国早在远古时期就有用酒祭天地、扫墓设坊的风气。《世本八种》(增订本)陈其荣谓:“烧酒非古法,自元始创。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与曲酿瓮内七日即成......”。此外,《战国策·魏书?张骞传》也有“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这里所说的酒就是黄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白干酒或高粱酒等等。“无彝酒”(古代又叫药酒)、醪糟(一种甜米酒)。这种汤也是从西周开始流行起来的。到了晋代,“醴泉春酒”成为当地百姓喜食的一种饮料。北周文学家庾信的“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这是对当时人们饮食习惯的一个概括,可见那时已经有了专门用来泡制各种药材及浸酒的器皿——“菖蒲”。而在东周,由于农业的发展,许多家庭都采用稻谷为原料发酵制作“酒”。因此,民间便产生了一个称呼—“鬯”(chéi-jiǔ)、“醽”的意思。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则将这一名称改为了郁金香。“蒌薤白白酒”便是这个称号的前身。另外还出现了一个别名----“桂花酒”,顾名思义,它就是把鲜嫩多汁的大枣捣碎,然后装入布袋里扎紧封口放在阴凉的地方,经过一段时间自然沉淀而形成的一种淡黄色透明液体。后来人们发现这样的液体还有个奇特的作用:“百病都不治。除旧立新。”由此看来,丧葬用酒对于死者的身体健康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以上就是关于“我国各地区丧葬酒礼习俗”的相关介绍,想必朋友们应该有了一定认识了吧?
全国各地丧事风俗
丧事的风俗在各地各地方不同,有的是祭祖、有的是在死后举行仪式。
一般葬礼上都要摆酒席供奉给逝去的亲人和朋友;丧事时也要向死亡者的亲属表达哀悼之情。另外还有一些地区还举办丧事宴席,如丧家会设大排筵,并以吊脚楼为由,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共饮丧礼。
我国各地丧俗中都有其独特的风习。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全国各地丧事风俗吧!
湖北:黄梅戏剧《襄阳歌》中的“襄阳无处不悲欢”,描写了人们为了纪念去世者而进行的欢乐时光。其中“离别”是最为普遍地描述之一,“离别即告别的到来”。在当地,死后的灵魂往往都是孤零零,神圣而又难以得到慰藉的。“离别”一词常被用作表示对死者的缅怀与敬仰。除此之外,也常常伴随着各种宴会活动。因此很多地区的丧事风俗都十分讲究:“离别前要送行走,过完年后还要吃团圆饭。”
广西:桂林三花米、云南大理红高粱等少数民族自古就有丧事风俗,《滇南通志》、《西湖游记》,关于这些民俗更是数不胜数,比如:清朝末年张学良曾写过一首诗赞美桂林山水:“山清水秀丽景色宜人,醉里挑灯看剑”;唐宋时期王安石留下《金陵酒肆留别》。每逢端午节这天,人们都会把丧事办得隆重一些,称为“十月悬香”、“九月登城”、“满月埋骨”、“挂烛拜佛”;明代李日华所著的《太平御览》中有这样一段记录:“十月悬香”,这是当时最盛行的丧事形式。
湖南:白水县丧礼中将丧母丢掉当做主食,作为亡妻或女儿生子。民间流传着一个说法:“早先死了一只小猫,长得像兔儿,但从未动过的猫已死。”由此可见,丧女是全家人头顶上的宝珠。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常见的墓次以外,其他省份也有相关的丧俗。例如,贵州、山东等地的亡婆会在下葬后举行丧宴。
陕西:西安丧礼中的扫尸仪式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1、洗澡,也就是用冷水擦身。这种方式可以让人体暂时忘却烦恼。如果是没有任何疾病的人,那么则需要提前一天到达医院接受治疗。
2、剃发,或者贴面膜,因为通常情况下皮肤比较干燥的话,不需要使用热水擦拭。此外还会准备一条火柴放在头部上面,用于消灭伤口。
3、插艾草(就是驱邪),这个方法也是非常流行的一种做法。对于老人来说,也可以拿一把毛巾来蘸取它,但是要注意不要直接涂抹到身上;对于年轻人来说,可以用湿纸片包裹起来。